2025-09-25 10:06:08来源:云酒说 阅读量:6
秋日的千岛湖,湖水涟漪间,荡漾开的不仅是山光水色,还有愈发浓郁的谷物香气。9月19日至21日,第二届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在阿尔法城户外公共区盛大启幕,30多个品牌携百余款产品亮相,让威士忌爱好者在湖畔微风中,品尝正在崛起的“中国风味”。
这一在短短几年前还难以想象的现象,如今已成为中国威士忌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。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已达55亿元,相比2013年的12.88亿元,增长了327%。
在嘉年华人声鼎沸的72小时里,《华夏酒报》记者与政府代表、协会专家、酒厂负责人和年轻消费者进行了一场对话,试图回答三个问题:中国威士忌到底酿什么?谁来喝?喝完又留下了什么?
风土为基:一方水土,定义中国威士忌的底色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酿一方美酒,这是普遍遵循的规律,风土对酿酒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。”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强调,对于国产威士忌的发展,风土是第一考量因素。
那么,何为风土?何勇将其精炼概括为“山水林土河微”,即山脉、水体、森林、土壤、河流及微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生态体系。
本届嘉年华的举办地千岛湖,便是诠释中国威士忌风土的绝佳样本,这里拥有178亿立方米的优质蓄水,水质纯净软润,森林覆盖率高达77.8%,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为其赢得了“威士忌黄金产区”的潜力。
对此,淳安县投资促进局局长汪辉表示:“淳安县政府正全力构建从上游原料、中游酿造,到下游销售的全产业链扶持体系。”据悉,当地已成功引进5个威士忌相关项目,总投资规模约42亿元,全面投产后,年均产能预计可达2.03万吨。
对于风土的具体维度,千岛湖威士忌酒业总经理兼首席酿酒师丁琦有着更细致的解读,他向《华夏酒报》记者指出:“风土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:水、温度、海拔、气压。其中,前两者决定了本地的酿造微环境,影响糖化、发酵的前期过程;而后两者则关系着微生物活性,直接塑造了酒液在橡木桶中熟成时的交互反应。”
在尊重风土的基础上,“风味桶”的探索成为中国威士忌寻求差异化的重要路径。威士忌学院院长谭观荣分享道:“我们尝试用中国特有的蒙古栎桶、黄酒润桶等进行陈酿,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探索。”
在他看来,传统与创新并无边界,关键在于“大胆尝试、多做,并密切关注消费者的反馈,避免盲目跟风”。
过去,谈及苏格兰威士忌,人们总会联想到泥煤与海风;如今,定义中国威士忌,“风土”二字正是其核心起点。这并非玄学,而是建立在数据与标准之上的科学实践。
值得关注的是,2025年初,全新的国家标准《烈性酒质量要求 第1部分:威士忌》(GB/T 11856.1-2025)正式发布,计划于2026年2月实施。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威士忌的四大分类,并与国际规范接轨,同时,也为本土创新,尤其是基于中国风土的风味桶探索,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路径。
从宏观的山水生态,到微观的微生物环境,中国威士忌正将“风土”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产区标准与酿造实践。在国家标准与地方产业政策的双重支撑下,一场以风土为基石的本土化创新,已扎实起步。
消费为擎:新饮家、新场景,驱动产业新浪潮
2019年被业内称为“中国威士忌元年”,帝亚吉欧洱源、保乐力加叠川、百润崃州、郎酒高桥等一批酒厂陆续投建,拉开本土威士忌产业化序幕。
“威士忌是舶来品,消费铺垫很长,一直聚集在一个很小众的消费环境中。中国传统酿酒行业的强势性和历史悠久的根基,让多数消费者更习惯选择白酒,或者自有的黄酒、啤酒等品牌。”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元月分析道,“但这一消费惯性正在改变。”
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产能与消费的双重跃升。
2023年,中国威士忌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,全年总产能突破5万千升大关,同比增长率高达127%,首次超越了同年度的威士忌进口总量3.26万千升。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威士忌的需求日益增长,这让国产威士忌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,成为酒类市场的新增长极。
近期发布的《百瓶威士忌2024年度行业报告》,进一步揭示了消费结构的深层变迁:威士忌用户呈现年轻化、高知化、女性化的显著趋势。2024年,百瓶新注册女性用户占比达35%,其购买与开瓶行为均较2023年有所提升。年龄层面,18岁至24岁用户成为主力,占比高达30%。值得注意的是,女性消费者中,00后与95后占据主导,比例分别为37.68%和34.78%。
“新一代消费者有购买力,却不一定认品牌,他们更在意‘喝得爽不爽’。”丁琦进一步分析指出,“口感与情绪价值成为消费者的关键评判标准——从品牌设计到酿酒师的理念,都在影响他们的选择。”
在他看来,饮酒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。“如果喝酒不能让人放松表达、自由交流,那还有什么意思?”丁琦认为,酒是情感的媒介,而非身份的符号。他也呼吁行业大胆创新:“中国有丰富的中草药和原料,何必一味追捧国外产品?先做出来,不管好坏,有总比没有强。”
渠道的变革同样深刻。2024年,威士忌在电商平台(天猫+抖音)总销售额达13亿元,其中,天猫以10.71亿元占据主导;抖音平台连续两年保持增长,2024年销售额达2.29亿元,同比增长30.6%。此外,即时零售的兴起与全国超过6万家酒馆构成的线下网络,共同拓展了威士忌的消费场景,为品类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体验空间。
可以说,从追逐品牌到关注体验,从传统渠道到多元场景,中国威士忌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年轻一代主导的深刻变革。饮酒不再只是身份的象征,更成为消费者个性表达与情感联结的载体。这一消费理念的转向,正倒逼产业从生产到营销全面创新,为中国威士忌的差异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。
尽管发展迅猛,但中国威士忌产业仍面临现实挑战。首先,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消费基数仍然有限。
“2003年,我国推广单一麦芽时,全国消费者可能不超过300人;二十年过去了,目前也不到300万人。”谭观荣坦言:“相较于其他酒类,单一麦芽威士忌的消费人群仍处于早期阶段。”
其次,夯实产业基础也成为关键。何勇指出,“当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,包括标准化、行业规范、原料与设备规范等”,并强调,“标准化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石。”
“人才培养同样是破局的核心环节。”何勇补充道:“一个产业的振兴要以人为本,我们不仅需要技术研发与生产人员,还需要市场营销、文化推广等多元人才,共同构建完整的人才生态。”
尽管前路挑战犹存,但业界对未来普遍充满信心。谭观荣乐观地表示:“中国威士忌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,因为我们是一个相当大的消费市场,而且是一个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市场。”
“我们的眼光不应局限于国内市场,更要着眼于国际市场,中国威士忌具备走向全球的潜力。”元月进一步指出,“关键在于先做好产区打造、酒厂建设与品牌认知,然后才能在国内与国际市场同时打开局面。”
综合来看,随着千岛湖、峨眉山、崃州等主要产区产品的逐步放量,中国威士忌将不再仅是国际规则的追随者,而是有望成为东方风味的设计者与潮流走向的塑造者。中国威士忌正在世界威士忌地图上,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。